弥助的画攻略-经常出现在ACG作品中的黑武士弥助,真实履历没那么精彩
开玩笑不是瞎说,改编不是胡编乱造。
日本战国时期的黑武士“弥助”,在近代的流行文化作品中出镜率很高。
4月29日,与出品过《巴哈姆特之怒》、《咒语归来》等人气动画作品的MAPPA合作,推出以弥助为主角的六集原创动画《武士弥助》。
很多国内外观众被单调的作品名称所误导,以为《武士弥助》是一部讲述日本战国历史的动画片,但最终看到的却是一部融合了诸如此类元素的奇幻电影机甲、灵能和阴阳师。 叫“雷神剧”。
《武士弥助》在国内外的收视率都不尽如人意。 截至本文结束,《武士弥助》的豆瓣评分为5.6,iMDb评分仅为6.3。
另一方面,Koei Tecmo 的割草游戏《战国无双 5》仍在制作中,执着于推翻和重做旧的战国角色,同时引入一些新角色。 在4月23日发布的官方角色预告中,皮肤黝黑的弥助正式登场,在光辉日系风格打造的二十多位帅气男女中独树一帜。
光荣特库摩似乎对弥助的故事情有独钟。 以游戏形式还原战国历史的《信长之志》系列早在1992年发售的第五作《霸王》就已经出现。
《信长的野心:霸王》弥助的化身
在第14作《创世》的“力量强化版”中,弥助作为特将之一加入了游戏。 他的其他属性并不出众,但初始武力值高达91,算不上顶级,但也是名列前茅。
《信长的野心创世力加强版》弥助的立绘
隔壁是经常被拿来与宫崎英高的《魂》系列相提并论的动作游戏《仁王》,讲述了一段魔物横行的战国时代魔幻历史。 所以,第一位黑武者的出现,并不能算是违规。
《仁王》弥助官方设定图
不得不说,日本人在讲述弥助的故事上远比美国人积极。 与弥助有关的第一部作品是楠须义雄创作的漫画《黑介》。 虽然诞生于黑人民权运动方兴未艾的1968年,但《黑介》只是一本童书,不需要承载如此宏大的时代命题。
“第一个成为日本武士的黑人”听起来确实很简单。 但他的真实履历值不值得历史学家去书写,值不值得为他写那么多著作?
1个
要知道,能够证明弥助这个人存在并保存下来的史料,其实是少之又少。
François 于 1627 年撰写的《日本教会史》中,包含了描述弥助早期背景的稀有史料。 从印度(天竺)带来的奴隶。
范利诺这个名字并不好记,但作为教皇任命的耶稣会督察,他曾到过中国澳门。 为了顺利地开展传教工作,他甚至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字,叫范礼安。
至于弥助和范立安在相遇之前的生活,还真是没有记载。 但弥助既然是黑人,他的老家显然不在印度。
有人说弥助来自东非的葡萄牙殖民地(今莫桑比克),也有人说他出生在南苏丹或北部的埃塞俄比亚。 有人认为弥助是范礼安从东非买来的奴隶,也有人说他小时候被阿拉伯或印度奴隶贩子拐到印度当童兵,后来被首相选中范礼安为侍从。
在日本大河剧《军师官兵》中
弥助指出了他的家乡在地球上的大概位置
无论如何,1577 年 9 月 离开印度时, 应该和他在一起。 1578 年 9 月,范礼安抵达澳门。 1579年7月,范礼安启程前往日本。 他于7月25日抵达日本九州岛口之津港,拟视察指导日本传教工作。
16世纪的日本正处于战国时期,数十名地方领主或大名率领各自的军队杀戮。 战争为天主教的传播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流离失所的民众渴望新的信仰,从现实角度支持传教士的大名希望利用传教士渠道进行贸易牟利,或者获取大量火器武装军队。
被日本人称为“铁炮”的火绳枪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九州岛成为日本最早接触天主教和西方文化的地区。 在几位大名的支持下,九州岛的传教工作进展比较稳定。 范礼安在九州地区呆了两年,和他同行的弥助估计也是这段时间学会了日语。
1581年,范礼安到本州岛视察,本州岛教区庇护的是屡次击退反抗势力、最有希望统一日本的织田信长。 出于礼貌,范礼安想向织田信长请求离开日本的许可,于是带着一行人来到了信长所在的京都。
据《日本教会史》记载,范礼安一行受到京都民众的注视。 让他们吃惊的不是传教士,而是身材魁梧的黑衣弥助。
织田信长有一个坚定的盟友德川家康,后来真正统一了日本,而家康有一个喜欢写日记的家臣叫板平松平,无意间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史料。 1582年5月11日(旧历4月19日),松平家忠有幸结识弥助,并在日记中写下自己的身高:“身长六尺二寸”。
“六尺二寸”换算成今天的公制单位约为1.88米。 在一群平均身高不足1.6米的日本人中,弥助想必十分显眼,引起的骚动也惊动了信长。
明治维新前日本人很矮
1581年3月27日(旧历2月23日),弥助陪同范礼安一行会见信长。 信长的封臣太田牛一的《信长行事》记载:“从切赤丹(天主教)国派来一个黑衣人,看上去约二十六七岁,黑如牛,身体强壮,力气非凡。 ,可以算作十。”
信长见到弥助,怀疑他的肤色是用墨水画出来的,便命人脱下弥助的和服,用水擦洗他的身体。 不管他怎么洗,都不会掉色。 他这才相信黑皮肤是天生的。
一向热衷于西方新鲜事物的信长对他的好奇心大为满足,当即决定收下他,并给他取了一个日文名字叫弥助(やすけ,也可能是弥助),然后大快朵颐宾客上,宴席结束后,弥助得到重金赏赐。
《军师官兵卫》中的弥助和信长
弥助在这部剧中的出现基本符合史实
2个
顺利完成视察任务并获得信长允许的范礼安返回澳门,而弥助留在信长身边为他办事。 因为懂一些外事,又精通日语,所以信长非常赏识,不到两个月就给了弥助一把武士刀。
这时,弥助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外国武士和第一位黑衣武士。 遗憾的是,由于缺乏关于弥助上任的更多细节,尤其是关于封地和俸禄的记载,只有松平家忠的日记中提到弥助领取了信长的俸禄,因此无法判断弥助当时的社会地位。
可以确定的是,1582年春,织田一方在“甲州之征”战役中取得胜利,一举歼灭了另一位大名武田胜赖的势力。 片忠松平看到并记录弥助的那天,信长的军队凯旋正好驻扎在德川家康的领地内。
由此可以判断,弥助已经获得了信长的充分信任,有资格参与“甲州远征”这样的大规模战斗。
作者不详的《相扑游乐画面》
中间的两个相扑选手大概是弥助和信长
可惜弥助的武士生涯并没有持续多久。 1582年6月20日(旧历6月1日),身边只有百余人的信长滞留在京都的本能寺,被家臣明智光秀擒获暗算。
当天下午,明智光秀率领一万三千人赶赴京都。 次日清晨,明智军三千人包围了本能寺。 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本能寺之变”。
关于“本能寺之变”的历史研究一直是一团糟。 由于遭到袭击的信长一行几乎无人生还,而明智光秀又在半个月内败北被杀,其叛国动机扑朔迷离,无数的事件细节无法考证。
结果很明确:织田一方寡不敌众,织田信长战死。 据史料记载,信长作为尊贵的武士切腹,但因本能寺失火,无法找到信长的遗体。 本能寺就在京都的教堂对面。 传教士们有幸从旁观者的角度见证了一些历史事实。 据《耶稣会日本志》记载,信长“归于尘土,丝毫未留”。
弥助与信长住在一起,但后来从本能寺逃了出来。 中间发生的故事有两个版本。
第一种说法认为,弥助受信长之命,将叛乱的消息传达给长子织田信忠。 第二种说法是弥助和信长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信长割开他的肚子,命令他的部下杰措(砍下头来结束切腹的痛苦),然后让弥助带着自己的头和武士刀突围而出,去见织田信长。
《武士弥助》索性让弥助帮忙犯错
织田信忠住在距本能寺1.2公里的妙觉寺。 得到明智叛乱的消息后,逃到二条皇宫,率领不到2000人,与明智约10000人的大军决一死战。 两个多小时后,信忠的军队大败,信忠本人选择了切腹。
也是《耶稣会日本年报》,记载了黑武士的最后一战:“信长死后,被督察范礼安送给信长的黑奴去了他儿子信长的府邸,并战斗了很长时间。时间。一位明智的家臣找到弥助,要求他交出他的武士刀,弥助照办了。”
弥助在漫画《战国倩女幽魂》中的战斗
明智光秀下令斩首信长的所有家臣、贵族和邻居,但他并没有滥杀祭司,也没有杀死弥助,而是将他送回了京都的教会(南蛮寺)。
弥助被送到明智光秀面前时,明智光秀是这样说的:“黑奴跟禽兽一样无知,本来就不是日本人,没必要杀他。” 会日语,了解国际局势的真实情况,很难解释志光修真的是种族主义者,或者只是找借口不杀外国人。
《仁王2》本能寺的变时弥助
弥助虽然选择了投降,但他真的没有必要为了异族的内战而冒着生命危险。 倒是幸运的是,他在卷入了动荡全日本的叛乱后弥助的画攻略,并没有失去手脚。
然而,在“本能寺事件”之后,关于弥助的记载就彻底消失了。 作为无家可归的浪人隐士? 继续做传教士的追随者? 还是重新奴役回印度或非洲做苦力? 这些说法没有历史依据。
随后的三十年里,战火纷飞的日本仍然与西方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日本各地的战场上也出现了黑人,但没有直接的史料可以证明这些黑人中有谁就是弥助。
3个
“黑奴在异国他乡,熬了三年,成为了正直的勇士。” 这种历史甚至可能不会写在互联网上。 适当的历史消隐弥助的画攻略,让人忍不住为他的故事编造一些传奇,这也是弥助活跃于当今流行文化的原因。
然而,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个人的奋斗,更取决于历史的进程。 由于缺乏信长麾下15个月战绩的记载,只能说弥助是殖民时代背景下被开明的地方领主赏识并得到提拔的幸运儿。
人们总是从当下生活的角度来关注历史。 弥助的故事能够引起现代人的注意。 不可能不和我们常说的“政治正确”密切相关。
但是,不应混淆因果关系和主次关系:引起人们关注弥助故事的是“政治正确”的背景,而不是有人为了“政治正确”而传播弥助故事。 故事主人公的名字和种族其实并不那么重要。 人们永远只会为感人的人物和故事买单。
有研社APP
以上就是关于:弥助的画攻略-经常出现在ACG作品中的黑武士弥助,真实履历没那么精彩的相关内容,更多精彩请继续关注玩手游。